桥梁防雷技术规范
本标准提供了桥梁防雷设计、施工、防雷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以及维护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梁式桥、拱式桥、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等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然而,本标准不涵盖木桥、浮桥、立交桥、人行天桥、高架桥及高速铁路桥的防雷。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依赖以下文件,引用文件时应注意日期标注。未标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
- GB/T18365《斜拉桥热挤联乙烯高强钢丝拉索技术条件》
- GB18802.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18802.12《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
- GB/T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18802.22《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22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选择和使用导则》
-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 GB/T21714.3《雷电防护 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
- GB/T21714.4《雷电防护 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 GB50601《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CJJ99《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
- GBJ124《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 梁式桥:指以梁或桁架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 上承式拱桥:指桥面系位于拱桥上部结构拱肋上部的桥梁。
- 中承式拱桥:指桥面系位于拱桥上部结构拱肋中部的桥梁。
- 下承式拱桥:指桥面系位于拱桥上部结构拱肋下部的桥梁。
- 斜拉索:指连接索塔与桥面的构件,在斜拉桥中起到支撑作用。
- 防雷设计:基于雷电活动规律进行设计,确保桥梁防雷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
防雷设计
- 桥梁防雷设计需遵循特定的防雷活动规律,并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确保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
- 接闪器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需满足附录A的要求。
- 对于悬索桥和斜拉桥,索塔顶部应设置接闪器,接闪带应沿索塔顶部外沿明敷,接闪杆应有效保护索塔顶部的航空障碍灯等相关附属设施。
- 当索塔形式为U形、门形或菱形时,应在上横梁或顶横梁上部外沿处设置明敷接闪带。
- 悬索桥的主缆和斜拉桥的外缘斜拉索应明敷接闪带,间距不宜大于2米,接闪带两端应分别与索塔和桥面防雷装置相连。
- 中、下承式拱桥应在拱肋顶部设置接闪杆,接闪杆高度不宜小于3米,并沿拱肋外沿设置接闪带。
- 照明灯杆、栏杆等金属设施可利用其作为接闪装置,并应连接到桥梁主体接地装置上。
- 斜拉桥和悬索桥的索塔高度超过桥梁闪电侧击高度时,应自该高度起每隔10米沿索塔四周设置水平接闪带。
- 斜拉索、吊杆的高强度钢丝应设置高密度聚乙烯护套保护,其厚度应符合GB/T18365的要求。
- 防侧击雷的接闪带可在桥面横向外侧面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0米。
- 当桥墩高度超过低水位45米时,应自低水位45米起每隔12米沿桥墩四周设置水平接闪带,并应与桥墩引下线连接。
引下线
- 宜利用桥墩结构钢筋或钢结构作引下线,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等电位连接,中部与桥面等电位连接带连接,下端与承台下层钢筋、桩基内主筋连接。
- 利用桥墩钢结构或桥墩钢筋混凝土内钢筋作为引下线的,单个墩柱内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墩柱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 悬索桥和斜拉桥索塔应利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内竖向钢筋作引下线,单个塔身内引下线不应少于4根,并应沿塔身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 当桥面采用箱梁时,应利用钢筋混凝土箱梁内竖向钢筋作箱梁引下线,并与桥墩引下线连接。
- 当无法利用索塔或桥墩结构内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塔身或墩身外侧专设引下线,并与桥梁接闪器、桥面等电位连接带和基础接地装置连接,引下线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措施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
本文链接:/guifan/8225.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