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
Standard for termite damag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GB/T 51253-201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639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253-2017,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7月31日
前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7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园林植被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等。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全国白蚁防治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全国白蚁防治中心(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695号;邮政编码:310011)。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全国白蚁防治中心
参编单位: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南宁市白蚁防治所
浙江农林大学
湖北省水利厅大坝安全监测和白蚁防治中心
马鞍山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宁波市白蚁防治中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嘉兴管理处
衢州市房地产管理处白蚁防治管理所
主要起草人:宋晓钢 任庆伟 胡寅 帅移海 徐鹏 程冬保 阮冠华 张大羽 刘文军 韦戈 陈文江 胡伟 谷岸 叶建军 徐冬 龚进先 胡晓燕
主要审查人:莫建初 李海波 黄求应 郭丽 徐俊 吾中良 许如银 曹建春 张有森 陈来华
1总则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工作,确保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的统一性、适用性和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1.0.1 白蚁防治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搞好白蚁危害的基础调研及预测白蚁危害的发展趋势是搞好白蚁防治工作的前提。为此,制定我国建设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不但有利于我国白蚁危害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为我国白蚁防治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引导各地树立正确的白蚁防治消费观,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根据白蚁危害的不同等级选择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防治措施,在确保白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
建设部令第130号《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凡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的房屋必须实施白蚁预防处理”;“白蚁危害地区的确定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白蚁防治事业的协调发展,科学界定白蚁危害地区,合理划分我国白蚁预防区域,最大程度地减少因预防白蚁可能对人居环境带来的污染,制定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相关标准势在必行。
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白蚁防治工作者基本查明了中国白蚁的种类及省(市)级行政区域的白蚁分布情况,确定我国白蚁的主要危害类群是乳白蚁、散白蚁、土白蚁、大白蚁、堆砂白蚁、楹白蚁等;对不同危害对象的白蚁危害种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明确了主要危害对象的主要白蚁危害种类;通过研究与观察,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我国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对其活动规律及发生危害的起因、过程和特点均有较详细的研究。因此,制定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和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相关标准的时机已成熟。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等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和县级、市级、省级行政区域白蚁危害地区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虽然我国白蚁的危害对象涉及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农林作物、电力设施、通信电缆、图书档案等诸多领域,但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是目前我国白蚁危害较严重、防治业务量较大的三类建设工程,考虑到白蚁危害的区域性和目前我国白蚁防治业务对象的主次性,本标准仅制定了这三类建设工程的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对于其他建设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将择机制定。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评价白蚁对建设工程的危害程度,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应本着一愿的原则,由建设工程的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根据需要自愿提出申请。由于白蚁危害具有扩散性,各利益方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根据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结果科学地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此外,由于白蚁危害是动态变化的,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只适用于当时的情况。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既包括直接的损失,也包括因白蚁危害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对于白蚁危害等级较高的建设工程,有时可能会对人类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除应及时采取相关的白蚁防治措施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现行国家标准《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768-2012对白蚁危害地区定义为:“白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并通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论证的相关行政区域”,即白蚁危害地区的评定对象是相关行政区域。根据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政策法规的颁布习惯及白蚁危害种群的分布现状,目前只对县、市、省三级行政区域进行白蚁危害地区的评定。白蚁危害地区的评定依据是该区域已存在一定程度的白蚁危害,并需通过开展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处理,来控制整个区域的白蚁分布密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白蚁对房屋建筑的破坏。我国目前开展的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处理工作,是通过对整个行政区域内城镇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处理,从整体上降低白蚁的分布密度,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少白蚁对房屋建筑危害的目的。为确保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只有在行政区域内白蚁危害达到一定程度时,该区域才能被评定为白蚁危害地区,只有确定为白蚁危害地区的行政区域才需要开展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处理。因此,一方面目前还未开展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处理的地区,政府部门在制定白蚁预防处理等相关的政策法规时应首先进行白蚁危害地区的评定工作;另一方面,评定为白蚁危害地区的行政区域,相关的政府部门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根据本地实际开展有效、合理、具可操作性的白蚁防治工作。
本条文所称的白蚁危害地区评定只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开展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处理的行政区域,目前已开展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处理的行政区域经过多年的努力可能已将白蚁危害控制到较低的程度,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仍适宜白蚁的生存,根据白蚁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析,白蚁的种类密度只能得到控制而白蚁不能被完全消灭,如一旦改变区域内的白蚁防治控制策略,很可能区域内的白蚁危害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弹。
1.0.3 白蚁危害等级和白蚁危害地区评定,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 语
2.0.1 白蚁危害等级 grades of termite damage
白蚁对危害对象的损害程度和潜在风险级别。
▼ 展开条文说明
2.0.1 白蚁作为人类的害虫,其危害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严重性。白蚁具有较大的地理分布区域,其危害对象涉及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电力设备、通信电缆、农林作物、图书档案等许多领域,危害面相当广泛,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类重要的经济害虫,曾被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ICI-PE)列为世界五大害虫之一。
白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蚁取食木材等含有木质纤维素的物质,从而造成财产损失。据宋立等(2015)报道全世界每年因白蚁危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在220亿美元以上,其中美国约为110亿美元、日本约为8亿美元、中国约为3.5亿美元,而这一数值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商业往来的增多还会持续增长;二是因白蚁活动在危害对象中留下空隙(洞),影响房屋建筑、堤坝、树木等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近年来白蚁对大型钢混桥梁、燃气管道等公共设施的危害也常有报道,它严重影响公共安全和人民生活。
(2)隐蔽性。绝大多数白蚁种类的个体(有翅成虫除外)具有畏光的习性,白蚁的活动总是在隐蔽的情况下进行。从白蚁的孳生、蔓延到群体成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从白蚁入侵到造成可见的危害而被发现要经历较长的时期。
白蚁的这种独特的隐蔽危害方式,在危害早期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一旦发现则已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或者重大事故。祸初未治,无意中酿成大患,使人类每年为此而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就是最好的明证。白蚁具有的隐蔽性习性,使之已成为目前全世界最难防治和防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害虫。
(3)传播性。白蚁经过上亿年漫长岁月的进化,获得了较为独特的特性:一是具有极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只要环境中具备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食料,白蚁就可能生存;二是白蚁繁殖能力很强,白蚁群体内个体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黄远达等(2001)认为白蚁在繁殖鼎盛期,有些种类一只成年蚁后一昼夜可产卵上万粒,一生的产卵量可高达上亿粒,白蚁群体具有惊人的发展速度;三是白蚁群体可通过分飞、蔓延侵入、人为携带等途径进行不同距离的传播扩散,具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
白蚁的传播有时会造成白蚁危害的大面积扩散,对人类造成极大的损失。如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原来只存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等少数区域,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物资的运输,台湾乳白蚁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危害,成为世界性的害虫。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用于该种白蚁防治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
因此,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外,还应综合考虑白蚁的危害特性和建设工程因白蚁危害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2.0.2 检查单元 inspection unit
白蚁危害情况调查的最小样本。
2.0.3 评定单元 evaluation unit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的范围或样本。
2.0.4 白蚁巢真菌指示物 fungi of indicating termites nest
白蚁巢共生真菌长出地面的子实体。
▼ 展开条文说明
2.0.4 与土栖白蚁有共生关系的真菌为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和炭角菌属(Xylaria)真菌,它们长出地面的子实体分别可作为白蚁活巢和死巢位置直接的指示物。蚁巢伞真菌子实体不仅可作为存在土栖白蚁生活群体的直接依据,同时也可大概判断白蚁群体的发育程度;在白蚁治理中,人们也常常将发现炭角菌真菌子实体作为白蚁治理效果的重要依据。
2.0.5 白蚁上树高度 height of termite damage in tree
白蚁对树木危害的最大离地垂直距离。
▼ 展开条文说明
2.0.5 白蚁上树高度专指土栖白蚁在树木表面泥线泥被和危害迹象的离地距离,白蚁上树高度应以树木中泥线泥被或危害迹象最高点为计量的基点。
2.0.6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 termite damage on water conser-vaney project
因白蚁危害导致水利工程挡水功能降低或丧失的现象。
▼ 展开条文说明
2.0.6 本标准中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以土、土石混合物为原料填筑而成的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和土质高填方渠道。堤防是指沿水域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高填方渠道是指填方大于挖方的渠道或者正常运行水位高于附近地面高程的渠道。
2.0.7 水利工程蚁患区 termite-damaged area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规定范围内可能存在白蚁危害的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及周边区域。
▼ 展开条文说明
2.0.7 水利工程两侧一般建有一定宽度的防渗平台(禁脚地),防渗平台是水利工程主体的一部分,水利工程等级不同,防渗平台的宽度也不尽相同。普查实践中,在水利工程两侧坡脚至平台外沿发现白蚁地表活动迹象十分常见;在针对白蚁巢穴的锥探灌浆施工中,也见有百米甚至几百米之外冒浆现象。因此,将防渗平台纳入水利工程蚁患区,对白蚁普查和防治具有实际意义。
2.0.8 水利工程蚁源区 termite-happened area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规定范围内可能存在白蚁并发生转移,影响水利工程主体安全的区域。
▼ 展开条文说明
2.0.8 土栖白蚁群体的活动存在扩散性,其扩散迁移的主要途径有下列三种:
(1)分飞。发育成熟的白蚁群体产生有翅成虫,有翅成虫经过分飞和配对,产生下一代群体。这是一种白蚁主要的扩散迁移途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2011)采用对准备分飞的有翅成虫进行荧光喷漆标记及GPS定位的方法,研究了4个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群体有翅成虫的分飞距离。结果表明,平均分飞距离为755m,其中最远距离为1070m,最近距离为319m。许多野外观察结果证实,白蚁有翅成虫的分飞距离不仅与成虫的飞翔能力有关,更与当时的天气,特别是风速和风向有关。
(2)蔓延侵入。土栖白蚁群体以蚁巢为中心,筑路向四周蔓延,或者通过营建副巢、蚁巢转移等活动进行扩散。这是一种白蚁常见的扩散迁移途径。土栖白蚁群体的活动范围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如广东省昆虫研究所(2011)采用含标记材料的监测站对5个黑翅土白蚁群体进行了取食范围和取食距离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黑翅土白蚁群体平均取食范围为146.2m2,其中最大范围为367.9m2,最小范围为13.0m2;平均取食距离为12m,其中最长距离为35.0m,最短距离为4.2m,同时认为幼年群体觅食距离可能不超过3m。
(3)人为传播。土栖白蚁的幼龄群体易随树木的移植等而被人为传播到别的区域,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定居下来。这种传播方式的传播距离较远,往往在地理分布上会出现不连续现象。
因此,水利工程周边一定区域内存在的土栖白蚁巢群有入侵水利工程主体部分的可能性,这一区域就是水利工程蚁源区的范围,当然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的蚁源区范围有所不同。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可分为下列三级:
1 Ⅰ级:白蚁轻微危害或存在白蚁危害潜在风险,等级指数记为1;
2 Ⅱ级:白蚁中度危害,等级指数记为2;
3 Ⅲ级:白蚁严重危害,等级指数记为3。
▼ 展开条文说明
3.0.1 将白蚁危害评定等级划分为三级符合日常白蚁防治中统计的习惯要求。
3.0.2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应按现场调查、等级初评、等级审定三个步骤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调查人员应具有白蚁防治相关专业证书;
2 等级初评人员应具有白蚁防治相关专业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 等级审定人员应具有白蚁防治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 展开条文说明
3.0.2 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的系统工程。负责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工作的机构在确保人、财、物的基础上,应建立较完备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的流程控制和过程管理,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建立评定结果的复审机制,一方面及时收集、整理和保存各流程相关的技术资料,以备日后查阅;另一方面机构内部也应设立相关的部门专门负责评定结果复审事宜。
白蚁危害的隐蔽性和存在的潜在风险决定了白蚁危害现场调查、等级评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本条文根据我国各地白蚁防治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技术要求,规定了现场调查人员、等级初评人员和等级审定人员的基本要求,如果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对象范围大、技术要求高,则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关的高水平技术人员。此外,为确保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的可靠性,白蚁危害等级的初评和审定工作宜在现场完成。
3.0.3 白蚁危害地区评定应按蚁情调查、提出申请、专家评审三个步骤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蚁情调查应由县级及以上相关机构组织或委托专业团队进行,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技术负责人应具有白蚁防治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负责调查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2)应有专人负责标本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应有专人负责白蚁种类的鉴定。
2 评定申请应由县级及以上相关机构根据蚁情调查结果提出;
3 评审专家应具有白蚁防治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并经相关部门认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3 白蚁危害地区的评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涉及管理层面和利益层面。为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多层面技术人员和各相关政府部门参与。
(1)白蚁危害地区蚁情调查是白蚁危害地区评审和评定的基础。一方面现场调查工作应系统、全面、仔细,不仅要查清该地区的白蚁危害现状,同时要分析白蚁危害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调查的资料要翔实、准确,经得起各方面的质疑。因此,调查的团队应由多方面专家组成,形成的资料应真实而全面。
(2)根据我国的现状,只有评定为白蚁危害地区的行政区域才需开展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作,因此,应由县级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本行政区域的蚁情调查并负责相关的申请工作。
(3)专家评审是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重要步骤,为确保专家评审的科学性、合理性,评审专家的技术水平和公正性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对评审专家的资格审查是十分必要的。
(4)为确保白蚁危害地区评定工作的严肃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县、市两级行政区域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组织和发布,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级行政区域的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组织和发布。当然,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负责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机构可能会出现变化,标准实施时应对接这一变化。
3.0.4 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的现场调查应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应以评定报告的形式出具。
3.0.5 现场调查和蚁情调查宜在白蚁活跃期进行,调查前应做准备工作,在调查中应及时采集、整理和保存相关的标本和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资料,调查结束后,技术资料应归档。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由于白蚁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它的活动存在季节性,它的危害存在隐蔽性。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现场调查和蚁情调查宜在白蚁活跃期进行,如白蚁的分飞期和白蚁巢群取食旺期等。此外,由于白蚁活动外露迹象的不确定性,调查统计应根据一定时期的检查结果,以便全面、准确查清白蚁危害情况。
现场调查和蚁情调查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收集调查对象的相关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类型、功能、区域环境等。
(2)收集白蚁危害的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已发现的主要危害白蚁种类、分布地点和曾发生的危害状况等。
(3)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地点、范围和调查路线等。
(4)根据主要白蚁危害种类、发生时间确定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方法。
(5)应准备下列主要调查工具:
1)白蚁危害检查工具;
2)白蚁标本采集、制作工具和保存设施;
3)蚁情蚁害现场拍摄工具(如数码相机等);
4)调查现场定位工具(如GPS定位仪、海拔仪等)。
现场调查和蚁情调查是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和白蚁危害地区评定的基础,因此,在调查过程中,对白蚁标本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是十分重要的。标本采集和资料收集包括下列内容:
(1)应重点采集一定数量的兵蚁品级,尽量采集其他品级标本。
(2)采集的标本应拍摄白蚁危害状及相应环境照片,拍摄的照片应注明下列信息:
1)编号;
2)采集、拍摄地点信息(包括详细地址、经度、纬度、海拔等);
3)采集、拍摄日期;
4)采集、拍摄人姓名。
(3)采集的标本应进行整理、鉴定和保存。
(4)调查的记录、数据、照片等技术资料应进行整理和归档。
4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4.1 一般规定
4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单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应按木结构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房屋建筑三类分别进行,多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的评定应以调查范围内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指数为评定依据。
▼ 展开条文说明
4.1.1 房屋建筑按建筑结构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木结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等。一般情况下,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均用木材做成;砌体结构的承重构件由块材和砂浆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构件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构成;钢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均用钢材制成。
4.1.2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范围应包括房屋建筑构造组成部分、装饰装修部分、家具物品和外围环境。
▼ 展开条文说明
4.1.2 房屋建筑构造组成部分包括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楼梯、屋顶、门窗等。装饰装修部分包括木地板、踢脚线、墙裙、吊顶等。家具物品包括壁柜、整体橱柜、书柜(籍)、衣物、地面长期堆放品等。房屋建筑外围环境主要包括邻近房屋建筑、绿地、树木等,范围以离房屋建筑外墙10m内为宜。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检查时,应主要检查散白蚁、乳白蚁、土白蚁、大白蚁、堆砂白蚁和楹白蚁等白蚁类群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全国白蚁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散白蚁的分布范围最大,遍及整个中国大陆的白蚁分布区,乳白蚁、土白蚁、大白蚁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堆砂白蚁、楹白蚁的分布范围较小。从对房屋建筑的危害性分析,乳白蚁对房屋的破坏性最大,散白蚁对房屋的破坏性也较大,而土白蚁、大白蚁、堆砂白蚁、楹白蚁在局部地区有时也可对房屋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4.1.3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的检查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自然间面积不大于15m2时,应以1间自然间为1个检查单元;
2 当自然间面积大于15m2时,每15m2应为1个检查单元,不足15m2的应记作1个检查单元。
▼ 展开条文说明
4.1.3 白蚁危害的隐蔽性决定了对白蚁危害的检查应系统、全面,参照全国爱卫会相关标准,以15m2标准房间为白蚁危害检查单元,既能达到全面检查的要求,又便于检查结果的统计。如自然间面积大于15m2时,宜按检查时的顺序,将自然间按15m2为单位,分割成若干检查单元,最后不足15m2的空间也作为一个检查单元。因白蚁的危害特征,房间的面积宜按建筑面积计算。
4.1.4 检查单元内任一部位发现白蚁危害或白蚁活动迹象,应记为1个白蚁危害单元。
▼ 展开条文说明
4.1.4 白蚁危害或活动迹象检查的重点部位应包括:
(1)木柱、木梁、木楼板、木屋架等承重木构件的结合处及其贴地、贴墙、入墙部位;
(2)木门框、窗框及其贴地、贴墙、入墙部位;
(3)木砖等嵌入墙体的木配件、楼梯接地木扶手及建房时不能取出的木模板等;
(4)屋檐及其他易受潮部位;
(5)靠近水源部位(如厨房、浴室、厕所等)、底层沉降缝和隐蔽空洞部位的墙体灰缝等;
(6)木天棚、木地板、木踢脚、木墙裙、木壁柜等;
(7)久未搬动的竹木家具、堆放的木材及其他纤维制品;
(8)电源插座盒及入户管线。
4.1.5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宜以单幢房屋建筑为最小评定单元。
▼ 展开条文说明
4.1.5 白蚁生活的群体性和群体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决定了以单幢的房屋建筑为最小评定单元的合理性,尤其是在评价白蚁是否对房屋建筑产生结构性破坏时。
4.1.6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1 房屋建筑构造组成部分白蚁危害情况及因白蚁危害造成损坏的程度;
2 房屋建筑装饰装修部分、家具物品等白蚁危害情况;
3 不同白蚁种类对房屋建筑的危害特性;
4 房屋建筑外围环境中白蚁入侵房屋建筑的潜在风险。
▼ 展开条文说明
4.1.6 白蚁对房屋建筑使用安全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下列四个方面:
(1)白蚁巢穴系统可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牢固度。在白蚁群体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构筑大小不一、位置不同的各类蚁巢结构,如在房屋建筑地基或墙体内部筑巢时,有可能破坏地基的整体性或墙体的牢固度,严重时可能导致地基塌陷、墙体开裂,有时可导致房屋倒塌。
(2)白蚁的取食行为影响木构件的承重负载能力。白蚁是一类喜食树木等含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昆虫,建筑术构件一旦遭受白蚁侵害,其内部将逐渐被蛀空,其牢固度将直接受到影响,这不仅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屋塌人亡的严重后果。
(3)白蚁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腐蚀钢筋混凝土。谭速进(2014)认为白蚁在建筑物中活动时,随时会排泄大量的二氧化碳(CO2)气体,二氧化碳在蚁道中聚集。当二氧化碳浓度不高时,它可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后者对混凝土本身有保护作用。但当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游离状态的二痒化碳又和碳酸钙起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溶于水,从而造成了对混凝土的腐蚀。
此外,二氧化碳遇水反应产生的碳酸虽然为弱酸,但在长期作用下也会造成一些硬物表面的腐蚀。
(4)白蚁的危害与活动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目前白蚁对房屋建筑的装饰装修部分的危害日趋广泛,不仅造成经济上损失,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
此外,白蚁群体可通过分飞、蔓延侵入、人为传播等三个途径进行传播扩散,具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如房屋建筑外围环境中存在白蚁,白蚁可对房屋建筑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既应综合考虑白蚁对房屋建筑现实危害程度,同时也应考虑潜在的风险。
4.1.7 单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比例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白蚁危害比例,单位为百分数(%);
M——白蚁危害单元数;
N——检查单元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4.1.7 白蚁危害单元数指的是对单幢房屋建筑进行现场调查时所发现的有白蚁危害的检查单元数;检查单元总数指的是对单幢房屋建筑进行现场调查时实际调查的检查单元总数。
4.2 现场调查
4.2 现场调查
4.2.1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可采用现场查勘、装置监测和仪器探测等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4.2.1 现场查勘方式主要包括:
(1)询问业主或房屋建筑使用者,了解白蚁危害部位和分飞时间、白蚁治理历史、房屋建筑装修情况等,掌握白蚁危害的大致情况。
(2)检查房屋建筑构造组成部分、装饰装修部分、家具物品和房屋建筑外围环境白蚁活动迹象与破坏情况。
(3)采集白蚁标本或判断危害白蚁种类。
装置监测是在房屋建筑周围或室内适当位置安装引诱白蚁的监测装置,定期检查装置以获取白蚁种类及分布等信息。
仪器探测是用白蚁探测仪器检测白蚁可能危害的构件,确定构件是否遭受白蚁危害或是否存在白蚁活体。
4.2.2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白蚁种类;
2 白蚁活动迹象及分布;
3 白蚁分飞和筑巢情况;
4 白蚁危害部位、范围及对房屋建筑的损坏程度;
5 外围环境白蚁分布情况。
▼ 展开条文说明
4.2.2 在进行房屋建筑的白蚁危害检查时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看。查看房屋建筑的各个部位,重点检查卫生间、厨房等易受潮的部位。主要观察室内木构件或木配件、插线盒等有无白蚁活动的外露迹象,如蚁路、分飞孔、通气孔、排泄物等。如外露迹象不明显,则需注意检查固定壁柜,尤其是衣柜等部位。
(2)探。用探测仪器探测白蚁可能危害的木构件或木配件,如木柱、木地板、踢脚线、墙裙、门窗框等,探测是否遭受白蚁危害或存在活体白蚁。
(3)听。用检查工具敲击白蚁可能危害的木构件或木配件,如木柱、木梁、木楼板、踢脚线、门窗框等,如能听到空洞的声音,则有可能存在白蚁蛀蚀过的部位。
(4)撬。用检查工具撬开无明显蛀蚀迹象的部位,查找和核实有无白蚁活动。
(5)翻。翻开或搬动检查久未搬动的衣柜、书柜等竹木家具和地面长期堆放品等。
房屋建筑外围环境的重点检查部位为:①相邻的房屋建筑;②树木及草坪;③地面堆放的木材及其他木纤维制品;④其他易孳生白蚁的部位。
4.2.3 单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型建筑应按检查单元全部调查;
2 中型建筑、大型建筑的底层房屋应按检查单元全部调查,其他楼层宜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检查单元总量不应少于50个。
4.2.4 多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房屋建筑总数不大于50幢,应全部调查;
2 房屋建筑总数大于50幢,可抽样调查,但调查房屋建筑的数量不应少于50幢,且比例不应小于10%;
3 列入调查的小型建筑、中型建筑、大型建筑现场调查应符合本标准4.2.3条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2.3、4.2.4 根据房屋建筑白蚁危害检查单元划分的规定,结合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的特点,对小型房屋建筑的检查单元采用毫无遗漏的逐个检查是可行的。但若对中、大型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数量众多区域的检查单元进行全面调查,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选择若干个具代表性的检查单元做全面、系统、周密的检查,可基本掌握其白蚁危害情况。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市[2007]171号)《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对房屋建筑规模进行以下分类:
(1)小型建筑:建筑物层数小于5层,或建筑高度小于15m,或单跨跨度小于15m,或单体建筑面积小于3000m2的房屋建筑。
(2)中型建筑:建筑物层数大于或等于5层且小于25层,或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15m且小于100m,或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15m且小于30m,或单体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3000m2且小于30000m2的房屋建筑。
(3)大型建筑:建筑物层数大于或等于25层,或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100m,或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30m,或单体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30000m2的房屋建筑。
全面检查和典型调查是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全面检查即普遍调查,通过全面检查能全面、系统地收集反映白蚁危害情况的统计数据。典型调查是一种通过从总体中选择个别对象进行调查从而推判总体的调查方法。为确保典型调查结果的正确性,所选择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在具体调查的实施中应根据调查对象的类型特征及白蚁活动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地选择调查单元。
235'>《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GB/T 51253-2017 附录A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附录A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A.0.1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结果应按表A.0.1的规定填写。
A.0.1 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表


A.0.2 单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应按表A.0.2的规定填写。
表A.0.2 单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

A.0.3 多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应按表A.0.3的规定填写。
A.0.3 多幢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

附录B园林植被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附录B 园林植被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B.0.1 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表应按照表B.0.1的规定填写。
表B.0.1 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表

B.0.2 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应按照表B.0.2的规定填写。
表B.0.2 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

B.0.3 行道树、其他林木、草坪灌木等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表应按照表B.0.3的规定填写。
B.0.3 行道树/其他林木/草坪灌木白蚁危害等级调查评定表

B.0.4 行道树、其他林木、草坪灌木等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应按照表B.0.4的规定填写。
B.0.4 行道树/其他林木/草坪灌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

附录C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附录C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式
C.0.1 水利工程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应按表C.0.1的规定填写。
C.0.1 水利工程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C.0.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应按表C.0.2的规定填写。
表C.0.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