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762—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与GB/T 15762—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符号”(见第3章);
——修改了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品种标志代号(见4.1.1,2008年版的3.1.1)
——取消了强度级别A7.5和干密度级别B08(见4.1.2,2008年版的3.3和4.3.2);
——增加了按承载力允许值分类和常用的承载力允许值(见4.1.3);
——修改了常用规格(见4.2.1,2008年版的3.2);
——增加了长厚比限值(见4.2.2);
——增加了“一般规定”(见第5章);
——部分修改了原材料执行标准要求(见5.1,2008年版的4.1);
——增加了钢筋网片和钢筋网笼构造(见5.2);
——增加了钢筋防锈处理(见5.3);
——修改了基本性能要求(见6.3,2008年版的4.3.1);
——修改了结构性能中荷载的符号(见6.5,2008年版的4.5);
——修改了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见表11,2008年版的表9);
——修改了抽样、型式检验条件(见8.3,1,2008年版的6,3.1);
——修改了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结构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C);
——增加了“附录C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尺寸偏差试验方法”(见附录C);
——修改了钢筋粘着力取样和制作要求(见D.2,2008年版的D.2)。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同济大学、南京旭建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元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优博络客新型建材(天津)有限公司、湖州汇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发展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天津市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山东京博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元筑住宅产业化有限公司、江苏宁国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广西鲁临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江山市天顺建材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杭加泽通建筑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云浮市贝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偃师市华泰综合利用建材有限公司、陕西凝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江山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建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恒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楚峰建科集团荆州开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宇峰、程才渊、陆洁、姜勇、孙维理、陈宏平、陈新疆、贺铁明、褚万昌、王明军、白锡庆、张松、赖少忠、蔡科、刘义、汪强、田森岳、徐金山、张本建、汪宏、任宪德、戴小俊、熊海东、陈海鸣、张晓海、蔡夏洋、刘洋、欧阳崎、齐国良、吴凯、张辉、梁世英、孙正壹、胡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5762—1995、GB/T 15762—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分类、规格和标记、一般规定、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贮存以及产品合格证。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与工业建筑物中使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701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GB/T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 2085.2 铝粉 第2部分:球磨铝粉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T 10294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GB/T 11968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T 11969 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GB/T 37785 烟气脱硫石膏
JC/T 407 加气混凝土用铝粉膏
JC/T 409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粉煤灰
JC/T 540 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钢丝
JC/T 621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生石灰
JC/T 622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砂
JC/T 855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钢筋涂层防锈性能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蒸压加气混凝土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AAC
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材料,掺加发气剂及其他调节材料,通过配料浇注、发气静停、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制成的多孔轻质硅酸盐建筑制品。
3.1.2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slabs;AAC-S
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中配置经防锈涂层处理的钢筋网笼或钢筋网片的预制板材。
3.1.3
钢筋网片 welded bar fabric
由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构成、按一定要求排布且交叉点均焊接的网片。
3.1.4
钢筋网笼 welded bar cage
二层钢筋网片由箍筋或金属质配件焊接而成的立体网笼。
3.1.5
纵向钢筋 longitudinal bar
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长度方向平行排列的钢筋。
3.1.6
横向钢筋 transverse bar
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长度方向垂直排列的钢筋。
3.1.7
钢筋粘着力 bar adhesive strength
经防锈涂层涂覆的钢筋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3.1.8
长厚比 slenderness ratio
板的长度与其厚度的比值。
3.1.9
承载力允许值 allowable value of load
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允许承受垂直于板面作用的外部荷载。
3.2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2.1 几何尺寸
B、b—用于规格、公式中的板宽度;
b₁、b₂—掉角处、侧面损伤或缺棱处板宽方向尺寸;
C1、C₂—距大面、距端面的保护层厚度;
D、d—-用于规格、公式中的板厚度;
db——钢筋粘着力试验中钢筋直径;
d₁—掉角处板厚方向尺寸;
L、l—用于规格、公式中的板长度;
lb—钢筋粘着力试验中试件长度;
l0—试验板两支点间距离;
l1、l2—掉角处、侧面损伤或缺棱处板长方向尺寸;
t——大面凹陷深度。
3.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以集中力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外墙板或隔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
—以集中力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破坏荷载实测值;
G0、Qb——板自重和板的单位面积自重;
Qcr,l——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
Qcr,q、Qcr,g—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外墙板或隔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
Qd,l、Qd,q—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荷载设计值;
Qg—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隔墙板的荷载检验值;
Qk,l、Qk,g—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荷载标准值;
Qu,l、Qu,q——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破坏荷载实测值;
[Qz]—以均布荷载形式表达的屋面板、楼板、外墙板的承载力允许值;
W—加载用加压钢板、滚筒和横梁的总重量;
[al]、[aq]——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短期挠度允许值;
as——屋面板、楼板或外墙板的短期挠度实测值。
3.2.3 材料参数、计算系数及其他
rg—隔墙板的承载力检验系数;
rR—抗力分项系数;
[ru]——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
r0——结构安全重要性系数;
Pc——干密度级别计算值。
4 分类、规格和标记
4.1 分类
4.1.1 按使用部位和功能分:屋面板(AAC-W)、楼板(AAC-L)、外墙板(AAC-Q)、隔墙板(AAC-G)等品种,其外型、断面和配筋示意参见附录A。
4.1.2 按抗压强度分:A2.5、A3.5、A5.0三个强度级别,其中屋面板、楼板的强度级别不低于A3.5,外墙板和隔墙板的强度级别不低于A2.5。
4.1.3 按承载力允许值分:屋面板、楼板和外墙板常用承载力允许值的划分见表1。
4.2 规格
4.2.1 常用规格见表2
4.2.2 板的长厚比限值见表3。
4.3 标记
4.3.1 屋面板、楼板、外墙板的标记应包括品种代号、强度级别、规格(长度×宽度×厚度)、承载力允许值、标准号等内容。
示例1:
强度级别为A5.0,长度为4800 mm,宽度为600mm、厚度为200mm,承载力允许值为2200N/m²的屋面板:
AAC-W-A5.0-4800×600×200-2200-GB/T 15762—2020;
示例2:
强度级别为A3.5,长度为4200mm,宽度为600mm,厚度为150mm,承载力允许值为1600N/m²的外墙板:
AAC-Q-A3.5-4200×600×150-1600-GB/T 15762—2020;
4.3.2 隔墙板的标记应包括品种代号、强度级别、规格(长度×宽度×厚度)、标准号等内容。
示例:
强度级别为A2.5,长度为3000mm,宽度为600mm、厚度为100mm的隔墙板;
AAC-G-A2.5-3000×600×100-GB/T 15762—2020。
5 一般规定
5.1 原材料
5.1.1 水泥应符合GB175的规定。
5.1.2 生石灰应符合JC/T621的规定。
5.1.3 砂应符合JC/T 622的规定。
5.1.4 粉煤灰应符合JC/T 409的规定。
5.1.5 钢筋应符合GB/T 1499.1、GB/T 701或JC/T 540的规定。
5.1.6 铝粉膏应符合JC/T 407的规定。
5.1.7 铝粉应符合GB/T 2085.2的规定。
5.1.8 石膏应符合GB/T 5483或GB/T 37785的规定。
5.1.9 钢筋防锈剂、专用外加剂、修补材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5.1.10 工业废弃物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其放射性水平应符合GB 6566的规定,并经检验方可用于
生产。
5.2 钢筋网片和钢筋网笼构造
5.2.1 屋面板、楼板
5.2.1.1 屋面板、楼板应配置钢筋网笼;网笼下层网片纵向钢筋配筋量应根据板的承载能力要求确定。
5.2.1.2 网笼上、下层钢筋网片宜采用不对称配筋,上、下层网片中的所有纵向钢筋直径应相同。
5.2.1.3 屋面板、楼板中钢筋网笼、网片的基本构造要求见表4和图1。
5.2.2 外墙板
5.2.2.1 外墙板应配置钢筋网笼,网笼的纵向钢筋配筋量应根据板的承载能力要求确定。
5.2.2.2 网笼中的双层钢筋网片宜采用对称配筋,所有纵向钢筋直径应相同。
5.2.2.3 外墙板中钢筋网笼基本构造要求见表5和图2。
5.2.3 隔墙板
5.2.3.1 隔墙板宜采用双层钢筋网片;当隔墙板满足承载力要求、厚度不大于150 mm、长度不大于3000 mm时,可采用单层网片,网片宜置于隔墙板厚度中央。
5.2.3.2 隔墙板的纵向钢筋配筋量应不小于4根直径4mm的钢筋;钢筋网片端部应至少有一根横向钢筋,其与板端面的距离为不大于20mm;其他部位的横向钢筋间距应不大于750 mm;横向钢筋直径不小于4 mm。
5.2.3.3 有特殊要求的隔墙板,应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3 钢筋防锈处理
5.3.1 钢筋网笼或网片应采用钢筋防锈剂进行防锈涂层处理。
5.3.2 端面若有外露钢筋,应采用钢筋防锈剂进行防锈处理。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GB/T15762-2020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外型、断面和配筋示意
A.1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外型示意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外型示意见图A.1。
A.2 屋面板和楼板典型断面和配筋示意
A.3外墙板典型断面和配筋示意
外墙板的典型断面和配筋示意见图A.3。
A.4 隔墙板典型断面和配筋示意
隔墙板的典型断面和配筋示意见图A.4。
A.5花纹板外型和配筋示意
A.5.1 花纹板的外形示意见图A.5。
A.5.2花纹外墙板的有效厚度和保护层厚度见图A.6。
A.6转角板外型
合理配筋的转角板的外型见图A.7。
A.7 其他板材外型
A.7.1 薄板外型一般为平型,板厚小于75mm,可作为装饰板、防火板等使用,需固定在结构构件或基层墙体上。
A.7.2 保温板外型一般为平型,干级别不大于B04,可用于辅助保温或作为防火板。
A.7.3 过梁板外型一般为平型,分为承重过梁和非承重过梁,过梁板的内部配筋数据需分别经过计算和试验确认。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结构性能试验方法
B.1 试验方法
结构性能试验应采用集中力四分点加载法。
B.2 试验仪器
B.2.1 板材加载试验机: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应低于±1.0%,其量程的选择应能使试件的预期最大破坏荷载在全量程的20%~80%范围内。
B.2.2 电子位移计:精度0.01 mm。
B.2.3 直尺:精度1 mm。
B.2.4 刻度放大镜:精度0.05 mm。
B.2.5 支承应符合图B.1的要求,一端为铰支承,另一端为滚动支承。
B.2.6 宜采用电子位移计和自动位移记录仪记录板的变形位移。电子位移计应分别安装在板长和板宽中部点的下方,以及两端支承处、板宽的中点处,见图B.1。
B.2.7 加载用加压钢板、滚筒和横梁及其搁置方式应符合图B.2的要求。
B.3 试验过程
B.3.1 待检验的板应在试验条件下存放不少于24h,使试验板与实验室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后,方能进行测量和试验。
B.3.2 测量并记录板的规格,包括长度l、宽度b和厚度d,精确到1 mm。
B.3.3 测量并记录板自重G0,精确到10N,如果不能测量试验板的重量,可按式(B.1)计算其理论重量,按式(B.2)换算为板的单位面积自重Qb。
式中:
G0——板自重,单位为牛顿(N);
pc——干密度级别计算值(按表B.1取值),单位为牛顿每立方米(N/m³);
l —板的长度,单位为米(m);
b —-板的宽度,单位为米(m);
d ——板的厚度,单位为米(m);
Qb——板的单位面积自重,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3.4 测量并记录加载用加压钢板、滚筒和横梁的总重量W,精确到10 N。
B.3.5 按图B.1要求,把待检测的板安装到试验机的支承上。对屋面板和楼板,受力面应与实际使用相符;对外墙板和隔墙板,应随机摆放受力面。
B.3.6 在板搁置稳定后,安装电子位移计,启动位移自动记录仪。初始读数归零。
B.3.7 把加压板、滚筒和横梁搁置在试验板上,见图B.2。
B.3.8 启动试验机开始加载。加载速度为:跨径中央的弯曲变形达到每秒0.05 mm左右。
B.3.9当加载到试验板出现第一条裂缝,应暂停加载,读取和记录初裂时集中力荷载实测值、跨中挠度实测值和两端支座位移实测值。当试验板为隔墙板时,试验结束。
B.3.10屋面板、楼板、外墙板继续加载到出现表11的破坏检验标志之一时,停止加载,记录破坏时集中力荷载实测值,试验结束。
B.4 试验结果计算
B.4.1 屋面板、楼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Qcr,l按式(B.3)计算,破坏荷载实测值Qu,l按式(B.4)计算,计算结果均精确到10 N/m²。
式中:
Qcr,l—屋面板、楼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W —加载用加压钢板、滚筒和横梁的总重量,单位为牛顿(N);
—板初裂时集中力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N);
l0—试验板两简支点之间的长度,单位为米(m);
Qu,l——屋面板、楼板达到表11所列破坏标志之一时的破坏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板破坏时集中力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N)。
B.4.2 若屋面板、楼板为单项工程定制,荷载设计值由设计单位提供;若为非定制板,则其荷载设计值
Qd,l可按式(B.5)推算,结果均精确到10N/m²。
Qd,l=1.3Qb+[Qz]…………………………(B.5)
式中:
Qd,l ——屋面板、楼板的荷载设计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Qz]——板的承载力允许值(参见4.1.3),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4.3 外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Qcr,q 按式(B.6)计算,破坏荷载实测值Qu,q 按式(B.7)计算,计算结果均精确到10N/m2。
式中:
Qcr,q—外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Qu,q ——外墙板达到表11所列破坏标志之一时的破坏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4.4若外墙面板为单项工程定制,荷载设计值由设计单位提供;若为非定制板,则其荷载设计值Qd,q
可按式(B.8)计算,结果均精确到10N/m²。
Qd,q=[Qz]…………………………(B.8)
式中:
Qd,q——外墙板的荷载设计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4.5 屋面板、楼板的短期挠度实测值as按式(B.9)计算,短期挠度允许值[a₁]按式(B.10)计算,计算结果均精确到0.1 mm。
式中:
as ——板的短期挠度实测值,单位为毫米(mm);
—板初裂时跨中位移计记录的跨中挠度实测值,单位为毫米(mm);
——板初裂时两端位移计记录的两端支座位移实测值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a1]—-屋面板、楼板的短期挠度允许值,单位为毫米(mm);
Qk,1——屋面板、楼板的荷载标准值,单项工程定制的楼板或屋面板由设计单位提供;非定制的屋面板或楼板的荷载标准值Qk,1可按式(B.11)推算取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4.6 外墙板的短期挠度实测值as按式(B.9)计算,短期挠度允许值[αq]按式(B.12)计算,计算结果均精确到0.1 mm。
式中:
Qk,q——外墙板的荷载标准值,单项工程定制的外墙板由设计单位提供;非定制的外墙板的荷载标准值Qk,q可按式(B.13)推算取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B.4.7 隔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Qcr,g按式(B.14)计算,荷载检验值Qg按式(B.15)计算,计算结果均精确到10 N/m²。
式中:
Qcr,g—隔墙板的初裂荷载实测值,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
rg —隔墙板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取0.3。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蒸压加气混凝土尺寸偏差试验方法
C.1 试验仪器
C.1.1 钢卷尺:量程为10 m,精度为1mm;
C.1.2 激光测距仪:量程为10m,精度为1mm;
C.1.3 游标卡尺:量程为300 mm,精度为0.02 mm;
C.1.4 钢直尺:规格为100mm,分度值为0.5 mm;
C.1.5 靠尺:规格为2m,精度为0.5 mm;
C.1.6 楔形塞尺:分度值为0.5 mm。
C.2试验过程
C.2.1 长度试验
长度尺寸偏差采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3处,其中两处为板边50mm处,1处为板端中点处,
如图C.1所示。
读数读至1mm。记录3处尺寸偏差,取最大尺寸偏差值为检验结果。
C.2.2 宽度试验
宽度尺寸偏差采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3处,其中两处为板端100mm处,1处为板长中点处,如图C.2所示。
读数读至1mm。记录3处尺寸偏差,取最大尺寸偏差值为检验结果。
C.2.3 厚度试验
厚度尺寸偏差采用游标卡尺测量6处,其中4处为板端100mm处(平行于该板边),2处为板长中点处,如图C.3所示。
读数读至0.1mm。记录6处尺寸偏差,取最大尺寸偏差值为检验结果。
C.2.4 侧向弯曲试验
通过板边端点沿板面拉直测线,用精度0.5mm的钢直尺量测板两侧的侧向弯曲处,取最大值为检
验结果。精确至0.5 mm。
C.2.5 对角线差试验
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量测两条对角线的长度。读数读至1mm,记录两个测试数据,取两个测量数据的差值为检验结果。
C.2.6 表面平整试验
受检板两板面各测量3处,共6处。第一处:使靠尺中点位于板面中心,靠尺尺身重合于板面一条对角线;另两处:靠尺位置关于板面中心对称,靠尺一端位于板面另一条对角线端点,靠尺另一端交于对边板边,如图C.4所示,板另一面测量位置与图示位置关于条板中心对称。
用靠尺和楔形塞尺测量。记录没处靠尺与板面最大间隙的读数,读数读至0.5mm。取6处测量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检验结果,精确至1mm。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蒸压加气混凝土钢筋粘着力试验方法 顶出试验法
D.1 试验仪器
D.1.1 材料试验机: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应低于±1.0%,其量程的选择应能使试件的预期最大破坏荷载在全量程的20%~80%范围内。
D.1.2 带孔钢板:钢板大小为100mm×100 mm、孔径10 mm~16 mm、厚度为15 mm~20 mm。
D.1.3 量尺:不小于200 mm,精度0.1 mm。
D.2试件
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中部两根横筋中间,切割含纵向长筋、但不含横向钢筋的试件。每个试件长180mm±3mm,截面边长至少40mm。取样后,试件两端各切除10mm蒸压加气混凝土,使包裹钢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部分长度为160 mm(见图D.1)。相近部位的3个试件为1组。
D.3 试验过程
D.3.1 测量试件中包裹钢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长度Lb,测量钢筋直径db,均精确至0.1 mm。
D.3.2 试验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将试件按钢筋垂直方向立在带孔钢板上,将钢筋的一端顶住上压板,另一端插入带孔钢板中,且钢筋应与带孔钢板垂直(见图D.2)。
D.3.3 开动试验机以100 N/s~150 N/s的速度,逐步加载,至钢筋移动时,记录材料试验机上的最大加载读数,即为极限荷载Fb。
D.4 结果计算与评定
D.4.1 按式(D.1)计算钢筋粘着力fb,计算精确到0.1 N/ mm²。
式中:
fb——钢筋粘着力,单位为牛顿每平方毫米(N/mm²);
Fb— 极限荷载,单位为牛顿(N);
db——钢筋直径,单位为毫米(mm);
lb——试件长度,单位为毫米(mm);
π——常数,取3.1416。
D.4.2 取同一试样中各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为1组钢筋粘着力,计算精确至0.1 N/mm²。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3965.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