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2010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 system
JGJ 174-201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0年9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533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174-2010,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4.6、5.5.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3月31日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 66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中的设计、材料、施工、检验、调试与验收等方面技术要求。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广州大学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制冷空调工程工作委员会
                   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气公司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徐伟 曹阳 徐宏庆 寿炜炜 黄维 陈焰华 裴清清 姚国琦 许永峰 余凯 山村新治郎 童杏生 徐秋生 翟松林 吴哲兴 国德防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郎四维 罗英 邵宗义 石文星 成建宏 夏卓平 吴大农 马友才 何广钊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201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3月31日以第533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对我国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从设计、施工、检验、调试、验收等环节和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对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工程应用作出了规定。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总则

1.0.1为规范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以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机组为主要冷热源的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近些年开始广泛应用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已逐渐从家用空调范畴向传统的集中空调延伸,其采用R22、R410A、R407C等为制冷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通过变制冷剂流量控制技术,把单台或一组室外机的冷/热量通过制冷剂分配到多台室内机末端,对空调房间进行冷热调节。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多联机既可单机独立控制,又可群组控制,克服了传统集中空调只能整机运行、调节范围有限、低负荷时运行效率不高的弊端;与水系统中央空调相比,没有水管漏水隐患;同时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操作简单。
    因此,多联式分体空调系统开始在有多个房间独立空调控制,且冷热负荷不一、运行要求多样的场合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提高,多联机空调系统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空调系统,广泛应用于办公、公寓住宅、商场、酒店、医院、学校、工厂车间、机房、实验室等各种新建和改扩建民用和工业用建筑中。
    多联机空调系统与传统的集中式全空气系统相比,在有内区的建筑中,不能充分利用过渡季自然风降温,风冷多联机空调系统冬季室外机结霜,制热不稳定以及制冷剂管长、室内外机高差等对系统能效比降低等影响。在选择多联式分体空调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同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空调系统,其已不仅仅使用在家庭住宅中,需要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
1.0.2本条说明了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适用的建筑类型。
1.0.3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的统一规定,为了精简规程内容,凡其他全国性标准、规范等已有明确规定的内容,除确有必要者以外,本规程均不再设具体条文。本条文的目的是在强调执行本规程的同时,还应贯彻执行相关标准、规范等的有关规定。

 

2术语

2.0.1多联机空调系统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一台(组)空气(水)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系统。
2.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 the minimum allowable values of IPLV (C)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在规定制冷能力试验条件下,制冷综合部分性能系数[IPLV(C)]的最小允许值。
2.0.3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air-to-air energy recovery equipment
    对空调区域通风换气的同时,对排风实现能量回收的设备组合。
2.0.4等效长度 equivalence length
    冷媒配管的管道长度与弯头、分歧等配件的当量长度之和。


条文说明

2 术语
2.0.1多联分体空调系统发展迅速,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种类对应。如针对寒冷地区高效制热用途的二级压缩多联分体空调系统,针对有周边区和内区之分及冬季同时有供热和供冷要求的场合,通过装置切换制冷和制热量,可实现同一空调系统同时制冷和制热的热回收多联分体空调系统,有采用水作为热源,水经由冷却塔、锅炉输送至室外机,可实现水侧热回收功、制热能力不受室外气温影响的水源多联分体空调系统,适应峰谷电价政策的冰蓄冷机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等,本条针对《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对系统的描述增加了水源多联分体空调的规定。
2.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是由一台(组)空气源室外机连接数台不同或相同形式、容量的直接蒸发式室内机构成单一制冷、制热循环系统,它可以向一个或数个区域直接提供处理后的空气。为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工程系统采用的机组能效应满足能源效率等级要求,具体规定见《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2008。
2.0.3为满足空调室内卫生和空气品质的要求,多联机空调系统,宜配置空气一空气能量回收节能装置,其应满足《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 21087-2007的要求。

 

3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 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及其所在的气候区等,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认合理时,可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
3.1.2下列地区或场所,不宜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
    1 当采用空气源多联机空调系统供热时,冬季运行性能系数低于1.8;
    2 振动较大、油污蒸汽较多等场所;
    3 产生电磁波或高频波等场所。
    注:冬季运行性能系数=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时的总供热量(W)/总输入功率(W)
3.1.3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各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4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建筑宜设有机械通风系统;当设有机械排风系统时,宜设置热回收装置。
3.1.5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户计量装置,公共建筑宜分楼层或分用户设置计量装置。
3.1.6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施工说明、主要设备表、空调系统图、平面图及详图等内容;
    2 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的要求。
 

条文说明

3.1一般规定
3.1.1多联机空调系统是目前民用建筑中最为活跃的中央空调系统形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办公楼、商业及住宅等建筑。依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第6.3.10条“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中小型空调系统可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及第7.1.1条“夏热冬冷地区、干旱缺水地区的中小型建筑可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目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应用现状,对该系统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调整。多联机空调系统一般适用于中小型建筑,对大型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由于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室外机一般要安装在不同的楼层处,需要处理好安装位置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兼顾室外机处的空气温度场;另外,系统冷媒的泄漏所引起的安全隐患,也应引起重视。如当空调机安装在较小的房间时,要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冷媒泄漏时浓度超过极限安全浓度。大型建筑的空调系统选择,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如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制热季节能源消耗效率HSPF的比较等,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和减少能耗的目的。
3.1.2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第5.4.10条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第6.3.10条,对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适应地区、应用场所进行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对严寒、寒冷地区,当建筑物设有集中供热,如散热器采暖、热水辐射采暖时,多联机空调系统要按夏季冷负荷选型,此时,系统的供热可作为建筑物集中供热的补充,不在该条文限制范围之内。
3.1.3《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2008规定了多联机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具体如下:
    多联机的能效限定值: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应大于或等于表1的规定值;2011年实施的能效限定值见表2。

表1 多联机能效限定值
表1 多联机能效限定值

表2 2011年多联机能效限定值
表2 2011年多联机能效限定值

 注:测试方法按照《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 18837的相关规定,其中,室内、外机连接管道上冷媒分配器前、后的连接管长度为5m或按制造厂规定。
    多联机的能效等级分为5级(见表3),其中节能评价值为表3 中能效等级的2级所对应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 (C)]指标。

表3 能效等级对应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指标
表3 能效等级对应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指标

注:测试方法按照GB/T 18837的相关规定,其中,室内、外机连接管道上冷媒分配器前、后的连接管长度为5m或接制造厂规定。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 21087-2007规定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热交换效率限定值(见表4)。

表4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热交换效率限定值
表4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热交换效率限定值

注:测试标准见GB 21087-2007,其中,新、排风量相等。
3.1.4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第6.3.18条,空调区域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加以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
3.1.5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第5.5.12条及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有关规定,对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计量进行了规定。
3.1.6为规范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的有关要求,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设计深度除制冷剂管道预留走向、不标注管道管径及标高等外,其他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执行;第二阶段,由设备供应方配合设计人员完成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图纸的深化设计。

3.2室内外设计参数

3.2.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要求。
3.2.2舒适性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表3.2.2舒适性空调室内计算参数
表3.2.2舒适性空调室内计算参数

  注:1 人员活动范围内风速指通过设计可加以控制的空气流动速度;
        2 表中冬季相对湿度的限定仅适用于有加湿要求的房间。
3.2.3室内空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对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控制等的有关规定。
3.2.4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公共建筑的主要房间,其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公共建筑主要房间的设计新风量

续表3.2.4


条文说明

3.2室内外设计参数
3.2.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规定:
    1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
    2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3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5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6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7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8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3.2.2室内计算参数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第3.1.3条,适用于不同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娱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
    本规程以满足舒适性空调为主,不包含有工艺性要求的空调系统(净化、恒温恒湿等要求),为保证规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引用室内设计参数要求;同时,考虑到多联机空调系统冬季集中加湿的困难,以及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本条文仅对有加湿要求的建筑提出限定,而其他无加湿要求的建筑,如住宅、普通商店等,可以不考虑冬季相对湿度的要求。
3.2.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用建筑室内空气品质被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提出了要求。由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和场所对室内的要求不同,国家各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有区别。依据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目前国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一般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限值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确定,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限值按相应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2-1996及GB 16153-1996确定。
3.2.4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第3.0.2条,结合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实际应用现状,本条文对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提出限定。未设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如住宅,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开启外窗的方式来满足有关空气质量的要求。


3.3 负荷计算

3.3.1空调负荷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
3.3.2间歇空调的房间,负荷计算时应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所形成的负荷;不同时使用的房间,负荷计算时应考虑邻室空调不运行时所形成的围护结构传热负荷。


条文说明

3.3 负荷计算
3.3.2考虑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特点,对间歇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室内机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形成的负荷;对能单独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室内机时,要考虑邻室不使用空调时形成的相邻房间围护结构传热负荷。

 
07'>《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2010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 4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
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6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7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
8 《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 4272
9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10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 141

本文链接:/guifan/3067.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