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加固土层
宜为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可塑、硬塑状态的黏性土。
当软塑状态的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和湿陷性黄土经过成桩试验和载荷试验确定载体桩的承载力满足要求时,也可作为被加固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载体桩时,载体桩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桩间距
载体桩桩间距不宜小于3倍桩径,且载体施工时不得影响到相邻桩的施工质量。
当被加固土层为粉土、砂土或碎石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1.6m。
当被加固土层为含水量较高的黏性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2.0m。
桩身长度
应由所选择的被加固土层和持力层的埋深及承台底标高确定。
桩身构造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灌注桩不得低于C25,预制桩不得低于C30。
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载体桩身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20%~0.65%(小直径桩取大值,大直径桩取小值),对抗压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对受水平力的桩主筋不应少于8φ12;箍筋可采用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螺旋箍筋,在桩顶3~5倍桩身直径范围内箍筋应适当加密,钢筋笼应沿混凝土桩身通长配筋;当钢筋笼的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抗压桩纵筋伸入承台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30倍主筋直径。
以上是载体桩设计规程的详细内容,旨在确保载体桩设计的安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
本文链接:/guifan/6947.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